| 《盲國薩滿》:在影像之鏡中追尋薩滿 | 文/ 楊雨樵 圖/行人文化實驗室提供 | 以此紀錄片為中心,觀眾朋友一方面可以嘗試延伸認識其他地域的薩滿信仰。正如歐匹茨及其他人類學家會嘗試將當地的薩滿鼓,與其他地域做比較那般,我們可以試想紀錄片中薩滿的輔助神,與北歐薩米人薩滿的輔助神(noaides-woeigni)在功能與特徵上的異同;或在看到馬嘉的薩滿尋訪自己的樹以便製作鼓框時,聯 想到北歐烏拉爾神話系統下的英雄薩滿尋訪自己的樹以製作雪撬等等。 | | |
|
|
| 「爆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淺談爆雷與防雷的文化脈絡和心理機制 | 文/ 戴以禮(丹眼看電影) | 網路用語「爆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蔚為風潮,雖然是誇飾大於詛咒的一句話,但也顯示出部分影迷的焦慮。最近在美國和香港都發生了因為被人爆雷而引起的惡意攻擊事件,可見對於一些人來說,真的不是在開玩笑的。然而,也有反方說法,認為如果只是因為得知了一個劇情細節,就會毀了整個觀影經驗,那也未必太小看影視作品本身的內涵豐富度、也太過看重表層的劇情了。本文試圖整理近年研究,討論爆雷文化的脈絡和原因、以心理學角度切入探討爆雷對觀影經驗的影響,並在最後提出面對爆雷時的一些因應方法。 | | |
|
|
| 截至2019年的工作路徑─《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藝術家許家維專訪 | 文/ 王振愷 | 一進入展場,會被一個名為《截至2019年的工作路徑》大型看板裝置吸引,當中由多組動物、遺跡、文獻的圖像拼貼而成。從歷史軸線來看,是從以東印度公司為主的大航海時期,再到近代的亞洲發展,這也呼應著臺灣荷西時期到日治時期的歷史軌跡。從地理經緯來看,則是從東南亞的新加坡與柬埔寨,再到東北亞日本,而環繞其中的中心點是臺灣基隆和平島的造船廠。其實,這條路徑就是許家維這十年來在亞洲地區駐村、展覽的足跡。 | | |
|
|
| 2019年法國國際「真實影展」當中的「後」真實 | 文/ 詹育杰 | 《Parsi》與《城堡的夢》這兩部南美作品雖然風格極為不同,但都明顯可見在紀錄和劇情之間面對真實的問題,以及「民族誌」和「迷幻」的成分。對同是導演,藝術家,策展人的Ben Russell而言,「迷幻民族誌」的「迷幻」是通過主觀體驗對自我的理解。而「民族誌」則是通過對不是自我的人的客觀記錄來理解自我。他自己電影作品的特殊力量正是在於這兩個不同狀態之間,產生某種力道強大的短路,產生催眠的,有時甚至是幻覺的體驗。觀看他的電影意味著要進行一場極為儀式化「體感」的,跳脫敘事的旅程。 | | |
|
|
| 重看關錦鵬的綺麗世界——一個造型設計師的觀影筆記 | 文/ 賴蔚炅(第41屆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得主) 整理/陳煒智 | 這幾年在華語影視圈內,服裝套數浮誇的、設計過份精美的作品實在太多。但是從生活裡突顯故事和角色的好戲卻非常缺乏。關錦鵬導演和他的設計團隊,在這幾部作品裡,完善示範了如何適當運用造型來推動故事。在窗花和壁紙夾著的空間裡,靠著一點編排的心思,巧妙安排,把人物包在故事裡,滲入美酒,和著甜粥。我們都醒不過來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