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在現時中的遺存《給自己的情書》 | 文/ 黃香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 質言之,全片就是戲劇與史實,過去與現在,虛擬與現實,參差對照、相互詰問的過程。如此跳脫的形式並非刻意標新立異,黃明川的作品,無論是劇情片或者紀錄片,形式永遠都是創新的重要部分,蘊含獨立於內容之外的美感,這種形式美感在最極致處會深深打擾觀者的安寧,進而思辨形式與內容如何互為表裡,甚至相互拮抗。以前衛創新的形式承載罕見隱蔽的內容,是黃明川一以貫之的美學,堅持這樣的美學也注定要走獨立而寂寞的創作道途。 | | |
|
|
| 《返校》:淺談轉型正義的公共化談論途徑 | 文/ 劉韋佐 | 或許我們不能一起談論白色恐怖,但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方芮欣跟魏仲庭。「所以你知道方芮欣為什麼要當報馬仔嗎?」「你知道方芮欣的爸爸為什麼被抓走嗎?」當我們一同談論《返校》的情節,其實我們也正在討論白色恐怖的歷史;雖然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的歷史,然而這正是《返校》作為臺灣第一部以白色恐怖為故事主軸的商業電影,所能夠帶給臺灣觀眾最重要的貢獻──它為當代社會提供了一扇看見歷史的窗口。 | | |
|
|
| 從「說故事」(Story-telling)到「活進故事中」(Story-living):Google News Lab的虛擬實境敘事研究概覽 | 文/ 楊乃甄 | Google News Lab在2017年發表的VR敘事研究報告「活進故事中:觀眾如何體驗VR及其對新聞工作者之意義的民族誌研究」或許可以從理論層面提供紀錄片創作者一些提示與靈感;本文亦將援引研究報告之外的其他VR作品作為補充。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為了瞭解VR敘事,Google News Lab透過民族誌式的研究方法對9位VR紀錄片和新聞創作者,以及27位VR體驗者進行訪談與研究,同時透過參與觀察的方式,自製作VR專題“6x9”的過程,探索VR作為媒介的特殊性,瞭解VR吸引觀眾的方式,並反思VR創作者應該如何有效透過VR和體驗者交流。 | | |
|
|
| 把自己拍回來:記「in臺南‧無影藏─2019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 | 文/ 施佑倫(獨立影像工作者)圖/《武當・三十》劇照(in臺南‧無影藏提供) | 「in臺南.無影藏」以文化資產為主題作為影展競賽之首創已無需贅言,而我以為她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創作者必須來到臺南、感受臺南,才得以拍攝影像,這點在影視產業高度集中北方的現實特性,顯得格外重要。當我們打開電視所見所思所想的對象體都在北方之時,「in臺南‧無影藏」其實更是一種對於南方缺席的抵抗與反抗行動。南方,不該只在魂牽夢縈裡! | | |
|
|
| 《返校》:天亮之前的背叛 | 文/ 甜寒 | 電影不打算利用「類型片的『恐怖』 = 白色恐怖」 直接對白色恐怖時代進行古典編整,而挑明了我們觀眾面對這些事情的唯一可能方式:比起彷彿親歷那段時間的體驗和浸淫、相信戲劇的儀式性有挑釁和動搖的效力,觀眾有默契地進入「1962年的翠華中學」,在它自有的時間規則裡不斷在「新的」事件裡遇上「舊的」時空的不同版本——彷彿把反覆歷經的時間拉開成靜止的空間路線,然後,隔著這層人工的時空裝置,間接地去辨識該年代的模糊輪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