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622 2018-05-01 | 國際瞭望 |
記2018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內外(中)——多元的影像現場
文 / 王振愷

香港國際電影節菲律賓導演專題:依瑪勞貝盧

由於我到香港的時間已是電影節後半段,無緣見到華納荷索(Werner Herzog)、阿根廷大師露琦茜亞馬蒂(Lucrecia Martel)與日本紀錄片大師原一男的影人專題或大師本人,卻意外觀賞到菲律賓新浪潮旗手——依瑪勞貝盧(Ishmael Bernal)的焦點導演專題。菲律賓導演專題是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華語片專題,近年來長期關注與經營的單元,從前年Lino Brocka、去年Mike De Leon到今年將菲律賓七零年代新浪潮的三位健將搜羅,都以三部數位修復選片作為專題的構成,也期待臺灣影展未來有對這方面的引介。

此次我觀賞其首部作品《飛上枝頭》(Pagdating sa Dulo,1971)與顛峰之作《神蹟》(Himala,1982),兩部極具社會寫實主義的美學風格,一針見血、毫不婉轉地直指當時的社會問題為核心:黑白片《飛上枝頭》在簡單的佈景設計、直接生活化的演員表演方式能看見與當時臺灣台語片的相似,又以舞女、計程車司機兩位男女主角轉行走進演藝圈,進一步反映階級的晉升與當時菲律賓電影生態的腐敗;《神蹟》的故事背景則起因於海邊小鎮的天狗食日、聖母顯靈的神秘主義事件,而在一連串因宗教迷信而導致的災禍過程中,也旁敲一窩蜂熱潮而導致淳樸小鎮觀光化、娼妓黑道進入,毫不留情地打破菲律賓集體意識形態的神話與對於宗教美好的想像。

《神蹟》劇照/轉載自香港國際電影節每日影訊

兩部影片都有導演自身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省的後設層次,在《飛上枝頭》中最後以即使環境再差還有影迷鼓勵作後盾為總結、《神蹟》則以當中一位外來導演來到小鎮湊熱鬧,紀錄異地異事進一步去辯證拍攝者倫理。兩部影片的詰問放在當今社會仍具效力,而且也驚嘆在當時菲律賓的政治情境與嚴格電檢狀態下,能拍出如此勇敢的作品。

Art Basel:光映現場、女性VR創作

 延伸閱讀
 
 
 

如果說香港國際影視展是華語影劇圈最大的市場平台,那Art Basel Hong Kong就是整個亞洲最大型的藝術交易博覽會。在這個充斥各式各樣視覺藝術的會展中,特別規劃類似影展的「光映現場」(film)展區,由北京藝術實驗室總監李振華擔任策展人,當中選映作品多是參展藝廊之代理藝術家的電影與錄像作品,入選的臺灣藝術家有張乾琦(Chi-Wen Gallery)、許家維、陳依純、許哲瑜(尊彩藝術中心)。

無論藝術博覽會周邊的推廣活動或是服務藝廊的展區單元,也能看見策展人在相關議題上的策展用心 。其中一場特別放映由香港錄映太奇(videotage)與白南準藝術中心合作,將白南準遺作與深受白南準影響的香港錄像藝術家作品搭配播映。主展區也能遇見他的經典裝置作品,包括《Pyramid Interactive》《Maciunas Painting #1》《Maciunas Painting #2》,跨域跨時交相回顧與對照,既能呈現出白南準對於媒介的前衛思考,也進一步勾勒其對於香港或可說全球錄像藝術的影響及啟發。

在我所參與的「光映現場」活動第一天晚上,特別放映王小帥導演的藝術家紀錄片《冬春之後—喻紅篇》(2009),喻紅是誰?王小帥首部劇情長片《冬春的日子》(1993)即是以她與男友劉小東為原型,塑造出中國年輕世代藝術家的樣貌。當年因為缺錢直接找他們擔綱男女主角,多年後他們結為夫妻,也各自成為中國重要的藝術家與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攝影機視角重新聚焦在喻紅身上,重演著當初電影的情節,虛實之間不僅拍出他們身份上的階級流動、時間的變遷、畫家的生活情境,也呈現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此片也能與姚宏易導演拍攝其夫劉小東為主的紀錄片《金城小子》(2011)對照。這場放映活動之前有場VIP晚宴與座談,都是代理喻紅畫作的長征空間(Long March Space)畫廊所舉辦的造勢活動,藝術家紀錄片成為西方買主或對於喻紅陌生的觀眾認識她最快的方式。

喻紅的能量不僅如此,長征空間畫廊的主展區挑選了她過去精選的平面畫作,以及她以「創世紀」為發想構圖的新作《新世紀》,除此之外還有其嘗試VR的創作《她曾經來過》:在展間特別規劃一個密閉空間,讓觀眾在有限的範圍內戴上VR眼鏡,觀者以上帝之眼的方式旁觀四個時期中國女性的生命現場,分別是當代醫院中的生孕、文革時期的女文青房間、明代裹小腳婦女的新娘房、紅山文化的死亡儀式。

同為女性創作者的VR作品,而且都有女性人物在場景中出場,HTC VIVE在Art Basel公共展區中有與女性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合作創作的《Rising》(2017)之發表。這個作品僅由兩個場景組成:首先觀眾被引領到Marina正在進行時限展演(time-based work)的空間,我與虛擬的她直接面對互動,而她的身體被困於正在注水的玻璃水艙,水面不斷上升,直抵她的腰際脖間,也不斷透過她的言說激起觀者對於氣候變遷的思考;最後外頭的我按下關鍵的按鈕後,瞬間被帶往一個四周冰山溶解崩下的環繞場景。這不僅是具有普世與警世的創作,也是VR與行為藝術一次特別的跨界結合。

K11:電玩與展覽的交會現場

伴隨Art Basel一同開幕的另一個現場,位在尖沙咀港鐵站的K11 藝術商場,則祭出《GAME UP: DIGITAL PLAYGROUND》多媒體藝術展。電玩被視為第九藝術,此次策展除了結合電玩公司的新品發表,還展示復刻的電子遊戲機從70年代至今的媒介歷史,面向未來也回顧過去。

如果VR是沈浸式影像的一種方案,那此次在K11商場地下連通港鐵轉運廊道的展覽空間裡,所展示的國際華人藝術家Lawrence Lek的作品《2065》,則以電玩遊戲以現實情境為基礎來創造虛擬空間的作品形式,透過電視遊樂器與超大尺寸的銀幕,讓觀眾宛如置身在電玩的未來世界中。

藝術家建構了2065年的新世界觀──適逢新加坡建國百年,整個展場幻化成電競遊戲的超現實場域,當中的所有影像都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走進去後觀眾彷彿成為整個作品的主角:在2065年甦醒於新加坡的AI(人工智慧)。在漫遊這個未來世界情境的過程間,作品的敘事喚起我們對於人工智慧的利用、虛擬實境、複製與原真性、科技勞動等未來世界可能遭遇的反思。作品雖將背景設定在未來,卻是面向現實,尤其針對新加坡在建構民族國家與大中華主義論述時,常忽略個體自由和民主的批判(在香港展出某程度也很適用於對中國的批判),出入口處的宣言文字與影片,則帶到藝術家對於藝術功能論的烏托邦想像。

 

 2018 香港國際電影節之內與外相關報導
622期【電影特寫】
 
622期【電影特寫】
622期【電影特寫】

 

相關文章
Fa180上市
己亥年《國影本事》第十四期冬季號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至2020/3/15止)
【桃園光影文化館】2020年1-2月「音像搖擺」主題影展
【光點台北】2020年2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2020年2月主題「雞蛋與高牆」節目資訊
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阿尼瑪 國際徵件開跑!(2020/4/30止)
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至3/16止)
2020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報名開跑
 
第九屆「台灣華文原創編劇駐市計畫」徵件
府中15二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