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資料館
516 2015-07-17 | 影格放大鏡 |
夏勒泰松的影評診斷室
文 / 洪健倫(採訪整理);攝影 / 沈志煒 Tezuka Shin

夏勒泰松(Charles Tesson)是現任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單元的藝術總監,負責該單元的策展工作,同時他也曾任法國知名電影期刊《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總編輯,今年他應台北電影節邀請,來台擔任「台北電影獎」評審,並原訂於上週五舉行「影評小撇步」講座,但因昌鴻颱風突然造訪,讓主辦單位臨時取消了活動。但《放映週報》與台北電影節仍不想錯過這為資深影評人來台的寶貴機會,在影展節目單位同仁的協助下,我們搜蒐集了觀眾的問題,邀請夏勒泰松為各位一一解惑,除此之外,我們也請教了這位資深影評人他對於影評寫作的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

您評論電影的重點依序為何?議題大到例如題材的選擇、國家的爭議⋯等。小至導演風的格、攝影風格、剪接手法⋯等。

夏勒泰松(下稱 T):每部電影的狀況都不同,影評人必須讓自己適應每一部電影,知道每部片對你最有意義、印象最深的是什麼、為什麼。對我而言,我覺得每一部片都是不一樣的,我沒有一個通用的優先順序。每部片都有他們自己讓你找到下筆的方式,如果你也可以察覺到,表示你的確看到每部片的獨特之處。

看完電影之後當下整理而成的心得,往往不如多次反覆觀看後進行的分析深入,然而影評常常又有時效上的壓力,您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對您來說這兩種都算是影評嗎?

T:我也無法在看完電影後數小時內就寫出一篇影評,但如果要我在隔天早上來寫一篇兼具時效與深度的影評,我是辦的到的,但如果可以讓我再多消化兩三天再動筆,我可以寫的更好。影評不論深淺,你都必須能從中看出這位影評人怎麼看這部電影,他必須提供他的見解。

網路時代大家發表文章和以前在報刊上發表的方式完全不同,大家追求速度,越來越少時間思考電影,我認為這是一種退化,因為人人只是爭著第一個發表意見。在坎城影展,有人甚至在電影放映時就開始在推特發文。

讀者:立場/愛好明顯、或是很會「批評」的人比較適合當影評嗎?

T:站出立場很重要,但這無關乎你是否喜歡批評。成為影評人的第一步就是丟掉這種態度。有些影評人喜歡用他的權力幫一部電影定生死,但這只表示他想用影評報復某部片而已。

雖然有些片的確拍的不好,但是你必須抱著你對電影的信念,誠懇地寫下對它的思考,具體告訴讀者「我不同意創作者的處理方式,但我知道他想表達什麼。」能幫助電影創作者知道什麼東西是不管用的,也是影評重要的功能,但這樣的評論必須有建設性。如果你是自大地認為「我知道電影的所有真理」而對影片妄下斷語,這態度是很危險的。

未來有志成為影評人,我該如何準備?

記得看電影的時候永遠為了自己而看,思考你對它的好惡,與背後的原因,不論哪一部片,或在哪裡看到,永遠都用這樣的方式觀影。你也必須熱愛書寫,渴望、享受用文字表達你的想法。雖然有時我們很快就能寫出一篇影評,有時也可能花上好幾天才寫得滿意,但這就是過程。還要培養自己的電影素養,瞭解電影的發展,幫助你瞭解每部電影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永遠對各種電影充滿好奇,如果你心中已經有既定分類,你會無法持續從電影中獲得新發現。

您如何看陌生國家、文化的電影其背後風格或敘事手法?

T:有時我的確卻會遇到這個情形,但這不是問題,因為一部電影都是可以自成一格(stand by itself)的作品,就算我們不清楚片中生活、儀式背後的文化意義,電影語言還是可以為我們的所見產生意義。看電影就像一場對話,電影來到你面前,你們一起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即使你不瞭解他們的文化,甚至聽不懂對白,還是可以有所交流。有些人因為喜歡某個文化而愛上他們的電影,也有人是因為一部電影而喜歡上那個國家的文化,我比較偏好後者,我希望每次和新事物的相遇,都是在大銀幕上。

您期待在坎城影展看到什麼面貌的台灣電影?

T:台灣電影曾給我很多很好的印象,例如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或是蔡明亮導演的作品等等。但現在我們不希望看到新的蔡明亮、侯孝賢,或新的楊德昌。我們已經有這些創作者了,大家需要找的新的方法來討論、呈現你們的社會和歷史,但我對台灣電影現況不太瞭解,或許透過這次的評審工作,我有更多機會認識你們的電影。

您希望看到以何種手法拍攝的第三世界電影?是游擊式的實景拍攝手法(如2013年的《奧瑪的決擇Omar》、與2004年的《少女奧薩瑪Osama》)?還是利用較具藝術風格的搭景與手法、以小見大地突顯出完整國家爭議主題的電影?(如2013年的《橘子收成時Tangerines》)。

T:我不喜歡強調「第三世界電影/世界電影(world cinema)」,這樣的觀念會侷限了你對特定電影的期待,例如某個國家的電影就一定必須探討某個議題、有特定的手法等等,這是很危險的。對我而言,不管這部電影是從法國、亞塞拜然,或是智利來的都一樣。而不管用何種方式拍攝,對我而言都是好的,重點是這部電影最後用這些方法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夏勒泰松的影評小撇步

 
拉高視野
影評人應該拉高視野,透過對於影片(film)的討論,來思考電影(cinema),辨別每部影片各在電影世界中佔了什麼位置、企圖為何。不過,就算我們從一部電影裡看到了什麼,也不必刻意在文中強調我們對它的理解,只需誠實面對文字,讀者就能從字裡行間看到這部片和你的關係。
 
 
相信直覺
我很重視每部片在放映的當下給我的印象,相信自己的直覺,並思考每個想法背後的原因。而現在的我不常在放映時寫筆記,頂多就是記下觀影中的感想,而非影片細節。就算有筆記,我的影評最後通常也都不是當時記下的東西,因為寫作、思考電影本來就是不斷開展的過程。
 
 
別太貪心
剛開始寫影評時,我也會想把所有看到喜歡的、不喜歡的東西都寫進一篇影評裡,但我們的影評是讓人拿來讀的,其中必須有敘事的架構,不能東寫一點、西寫一點。所以你必須從一個想法出發,慢慢發展,這就像拍電影,隨然你拍出了一場好戲,但若它和劇情主軸無關,你也只能忍痛拿掉,影評也是一樣。
 
 
分享你的渴望
影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讀者知道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激起他們的觀影興趣。為還沒看過影片的讀者而寫時,你不需要講太多分析,只需要讓大家看了願意自己去發現電影有趣的地方。針對耳熟能詳的影片,我們就可以直接切入討論別具意義的地方。用文字分享你對這部電影的渴望是很重要的,但別用推銷式的籠統文字,這是沒有意義的,你應該為每部片寫下他們專屬的文字。每當有人跟我說「我看過你的影評,讓我很想看這部片」我都會很開心。
 
 
保留開放空間
為讀者保留一點開放空間,別把事情都說滿。如果你想告訴讀者「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這只會讓他覺得很無趣,我們要能讓讀者主動參與我們丟出的想法或討論。
 

 

相關文章
Fa185上市
庚子年《國影本事》第十九期冬季號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4/30-5/9)
影視聽中心「電影裡的藝術史」系列講座:4/25傅培梅vs阿基師——台灣美食電影中的性別與認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黃猷欽主講)
2021國立臺灣藝術⼤學電影學系⽇夜間部畢業展《浮島曳影》(6月份)
【光點台北】2020年4月上映電影資訊
【府中15】4月主題「人性顯像室」節目資訊
【桃園光影文化館】3-4月「女力綻放」主題影展
高雄VR體感劇院「往家路上」VR特展
「in臺南‧無影藏」─2021年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6/30止)
110年度「高雄拍」徵件(5/14止)
 
府中15四月份節目1
台灣電影網_295x100
影像教育扎根計劃
Taiwan DOCS 紀錄片資料庫
TFI-logo
關於放映     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     刊登訊息
客服信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 All Right Reserved.